英语学习之我见

12年应试英语总结以及一点看法

Posted by viewsetting on May 17, 2019

Preface

​ 如果从我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算起,一直到2019年上旬DIY的GRE考试结束,已经是十二年有余了。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教育不可避免的成为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工程,诚然这于国于民均算得上一件大好事。然而令人有些反感的自然便是在天朝具体国情下的种种特色机制于教育选拔方式所造成的畸形应试现象,随之而来的种种怪像也一次次令人失望。但是万幸的是,毕竟英语和其他任意的学科甚至是世上任意的知识体系一样,求知的途径永远不会断绝,只是需要走些弯路罢了。

​ 前面的内容可能有些偏激,因此本文的重点不会锁定在批判当前体制这种“玄学”问题,因为我觉得直接分析一个如此错综复杂的体系,最终只会落入痴人说梦不着边际的空想而已,对于在体系中的每个个体而言,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根据环境学习出较优解甚至是最优解,从而实现自己的突围。

声明 :本文仅针对普适英语教育,对于专业英语教育在了解甚少的情况下不予讨论。

传统英语教学

这一部分我相信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是传统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系统教育出来的学生对此都应该有很深的了解。

传统应试英语教育有以下显著特点

  • 强调对于特定文本的背诵
  • 痴迷于对单词表的默写
  • 沉迷语法分析
  • 忽视多感官英文环境的建立
  • 忽视写作技能的培养

逐个分析

首先便是背诵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怪罪于传统英语教育的模式上确实是有些“冤枉”的意思,因为很显然背诵是贯穿我国应试教育的全过程,作为其中一个受重视程度不小的部分,英语教育自然是当仁不让。可是我认为,这种背诵却是很有害的,或者至少害处多于益处。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背诵课文是少不了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仅仅只是在训练我自己的记忆力而已,有的时候就像背歌曲旋律一样踩着点背,甚至都反映不过来文章或者对话具体说的什么就背完了,用计算机里的概念来解释就是I/O太慢,Cache也不够用,Decoder跟不上Encoder的速度。所以,背诵之所以有害,就是本该在学习语言时必须要做的锻炼大脑对于相关信息的读取与分析能力的一步被背诵跳过了,取而代之的甚至是记住某些音调等等和语义无关特征的奇技淫巧(换做机器学习的术语这是否可以看作一种overfitting呢?)。人的大脑是会偷懒的,如果不创造一个复杂的环境,它便会主动“降频”从而节约消耗,最后情况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脑子越来越不灵光”。

接着是默写问题,在这里强调对于单词的默写。这在中小学可以说是摆脱不了的一个环节,对于默写单词表,我还真的不好多批评什么,因为就算是在英语母语国家也有一种Contest叫Spelling Bee,说白了就是拼写单词竞赛,于是按理说这个不应该还算是借鉴“国外优秀实践经验“么?可是我所经历的默写可是和这个有天壤之别。比如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英语学习都是单元(Unit)制,所以老师经常喜欢照着单元的范围提前划个二三十个词以便第二天默写。再配上中国特色的早读课制度,这个流程可谓执行的严丝合缝。然而再仔细想想自己当初的经历,却越发觉得不对劲,说句实话,这个默写很容易就会退化位应付默写式背诵,也就是突击背诵,过了两天就忘。就像前一段提到的,大脑会主动驱使你选择能量耗散最小的决策,也就是默写之前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Reward。那么花个二十分钟背给二十个单词显然就是不错的方法。再加上很多人发音都没弄清楚就去背,简直就是加速遗忘速率。之前有人说,就算我每天就背10个单词,那我一年便是3650个,三年都上万了。但是按照这个计划背下去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原因就在这里了。

沉迷语法分析这一点已经是无力吐槽了。我觉得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英语的十六个时态还不如多背一千个高频词来的实惠。反过来思考,如果为了学会中文你自己期望自己的中文语法达到什么水平呢,那么反过来放到英文上也成立。那么答案是很显然了,大部分人甚至连语法都不用学,可以说在经过了小学英语的那点语法的训练之后,一般人都能具备自我归纳于推理基础语法的水平了。我甚至隐约觉得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利用文法规则的第一代模型的衰落,而第三代神经网络模型的崛起都和这个有点联系。文法只需要会用,不需要掌握如何规约,为何规约,不要把自己当作一台NFA,人贵为万物之灵长为何要作践自己。

忽视写作和多感官英文环境的建立就无须多言。缺乏写作的训练其实非常可怕,就我个人而言我十分惧怕写作,即使是备考TOFEL和GRE也非常惧怕这部分,鲜少练习。结果便是TOFEL的4个Section里写作最低,而GRE的三个Section里写作只有3分(17% Percentage)。至于多感官的环境,我觉得现在互联网的普及所带来的视频服务的爆炸便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后文会提及如何利用它们。

一点微小的经验

词根、义元与发音

在这里我直接替换掉了单词,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很多人都认同单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却未曾想过单词的来源,单词是否可以再分?

义原

根据语言学家的定义,义原是最小的不可分的语义单位。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包括词在内的所有概念的语义都可使用一个有限的义原集合去表示。而义原是比较隐含的语义单位,所以人们需要利用已经构建好的义原知识库才能够获取一个词所对应的义原。

于是我们的问题有了落脚点:义原就是单词吗?其实在HowNet这种知识图谱的应用里,似乎两者是可以划等号的,然而在我的眼里,单词可以再分为有意义的单位,也就是很多单词书里吹捧的词根。常见的词根有PrefixSuffix两个类型,也就是前缀与后缀。当然这种按照位置的分类并没有太多信息增益,我们还应该结合具体的词根来谈。

词根举例

词根 意义 来源 实例 词义 解释
bi- 二,双 拉丁语 binary 二进制 二加上名词后缀-ary
circ- 圆形,围住 拉丁语 circumstance 处境 -ance状态 -st-放置 即周围的状态
duc- , duct- 引导 拉丁语 introduce 介绍 intro- 向内 向内引导
hydr- 希腊语 hydrogen -gen 生育 即水生(电解水产生氢气)
soph- 智慧 希腊语 philosophy 哲学 phi- 爱 爱智慧

上图是随机抽取的五个希腊-拉丁词根,虽然英语中的词根还有斯堪的纳维亚,凯尔特以及日耳曼等词根来源,但是毫无疑问,希腊-拉丁词根系是最多的单词组合来源。结合历史看,现代英语的形成其实只有四百年,但是单词不能凭空造出来,当时的上流社会都是要会读写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以说这两个来源自然会是低频以及学术词汇的组成。但是下里巴人的土话里的元素就多了,毕竟英伦曾经被数次征服,有罗马人,有日耳曼蛮子,也有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海盗,再加上诺曼征服等等。这么多的外来人口自然也就带来了不同词源,然而除了希腊-拉丁体系之外的词源多是生活常用词汇,也就是所谓的下等人的”土话“,就比如House这个词,来源就被认为来自北欧挪威,但是这种词只是特例般的存在,况且小学也就背住了,不需要过多扩展。所以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找到一本详解词根的经典书籍如Word Power Made Easy,或者使用YouDict等词根词典学习单词,自然就省事不少。

有一个问题其实也就迎刃而解:为什么学中文的时候有些不会的词还能照猫画虎地猜出意思,但是换成英文却无从下手呢?于是,我们背了些词根后便可以进行猜词了:

举个栗子 乍一看这个词快二十个字母了,也没见过,可能就直接放弃了。可是背过这里的词根你才会发现这个词其实只是堆出来的。

词根 义原 常用词 中文
electr- 电,电力 electricity 电能
cardi- cardinal 重要的
-gram 写,画 grammar 语法

所以我们把电,心,画组合起来得到的最接近的东西大概是什么?

心电图 —— 使用电力运行,测量心率并记录(画下来),而这就是答案。虽然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有些强行归类的感觉。可是,如果结合具体的context来看你就会快速定位出真实的语义,这就和搜索算法一样,context会给你很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你剪枝,迅速定位最终的正确意思。而这在我看来也是个是逆向工程的思路,尽管细节背屏蔽了,我们仍然能利用外部信息逐步反演。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学习中文的新手,你看到心电图这三个字的时候,你的脑中会想起什么?对于中文来说,分词都是件难事了,就算分完词,我们得到的依旧是三个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三个字,因此不管什么语言,本质上,词汇都应该是义源的组合,可是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仅此而已。

接下来再谈点发音。首先之所以引入词根就是因为每个词根的读音再不同的词中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鲜有不同。因此尽可能多的词根的拼写,意思和读音这三个要素,你就不仅仅可以猜词义,甚至可以直接读出来。但是英语虽然作为一种基于读音拼写的语言,其发音语拼写确实严重脱节的。这一点我在学习西语的时候深有体会,因为学习西班牙语的时候竟然都没有人提过音标这个概念,这是因为西班牙语是一种所见即所读的语言,由于其官方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语言做出修正以适应读音因此只需要指导什么字母在什么位置这么读即可,完全没有什么“一般情况”,“特殊情况”之说(官方文档的重要性啊)。

英语的读写分离的现象被人称作元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

开始于14世纪,大体完成于15世纪中期,由大都会和港口城市向乡村的扩散一直持续到16世纪。转变主要体现在英语长元音的变化上。

最先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是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元音大推移”的说法就是由他提出的。

来源:维基百科

举个栗子

student & study

这两个词都很简单,而且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学习。看着拼写这么像,意思也接近,是否来源一样呢?没错,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古法语,而古法语里的estudiant则来源于拉丁语stadium。那么再读下这两个词,你就发现不对劲了:为什么一个发/$ju:$/另一个是/$ʌ$/呢?

事实其实是,study这个词在13世纪或14世纪传入英国,然后发生的元音大推移,/$ju:$/变成了/$u:$/,然后变成/$ʊ$/,最后变成了/$ʌ$/。而student在之后的两百年才传入英国,错过了这个系列的元音变化,所以就变成了两个读音。

对于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什么太多解决办法,只能通告查词典然后多读记住的方式解决,使用词根是解决不了的。你确实可以通过语言学的格里姆定理等方法推导,但是很明显是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

对于各种单词乱象的吐槽

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学到高中也没有老师说过我这个section里的任何内容。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正规英语教育走出来的教师的应展现的水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然后再学以致用。至于现在市面上什么考研单词也能出单词册,甚至可以开个课去讲,那就真的是大型智商税现场了。首先,那些动辄数十分钟的讲课的信息量可能都比不上好的电子词典一次query的信息量。其次对于应试英语而言并不是背几个单词那么简单,而是熟悉题型,了解解题技巧并记住,再加快解题速度更重要。就好比你做个工程项目,纵使需求各不相同,但是一些基础的工具或是库却是一样的,这部分应该和具体的工程实现抽离,做到低耦合。因此,训练一个具体考试的技巧才是重要的,单词和语感应该是在这之前就要训练到位,而不是每次准备一个考试就从背abandon做起,这是万万不可的。

阅读

没有什么捷径,重在多读。

至于如何做到多读呢?坚持一个原则:高效地读,适当选择难度。如果只有1000词汇那么上来就去读Economist无疑属于自杀行为,你的兴趣基本上很快就会被磨灭。同时阅读不仅仅只是通过文本可以解决,还可以通过看视频等方式训练。

词汇量 推荐来源举例
3000- 流行音乐,高中英语课本,英语幼儿读物
3000-4000 儿童读物,英文Vlog,情景喜剧
4000-5500 纪录片,感兴趣或有了解的领域的新闻
5500-7000 读过中文的世界名著,国外知名媒体中短篇新闻,文艺或历史向电影
7000+ 名著,新闻周刊

推荐的新闻网站和流媒体来源:

新闻:CNN ,TIME , The Economist , New York Times, The Guardian , Reuters

流媒体:详情见之前的博客 点击跳转

读完之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反馈过程是理解,你可以选择在心里做摘要,看看自己理解了没有。因此再自己词汇量还不太够的时候,选择自己擅长或熟悉领域的文本有助于自己比对意思是否正确。这就好比自己造训练数据,保证准确是第一位。

听力

依旧没有捷径,就是多听。

来源也很多,但我还是推荐视频不推荐博客。因为视频能将你的视觉信息调用,也更接近实际的情景。最重要的是,通过你所见能帮助你测试能不能根据听力推断出实际意思,就比如我很喜欢看数码评测,所以我会去YouTube看一些博主的视频,把字幕关上,根据我之前已经了解到的信息加上视频的信息,我就知道我听对了没有,至少是主体意思要对。然后再看一遍,把字幕打开,看看自己之前听完一遍的信息自己大脑处理的对不对,顺便也看看是不是有细节没记住。顺便说一句,这个训练方法对于托福听力很有用,因为托福听力就是听完四到六分钟的讲座然后回答问题,不仅要听懂,还要学会归纳和整理信息,这点很有实际意义。

写作与口语

没什么说的,这两点我很弱,略过。

应试信息

以下是我所考过的正式的英语考试的总结

高考(江苏卷,2016)

得分 : 98

说实话,从高考英语开始我就开始使用基础与备考分离的方法。平时只做必须要做的模拟考,作业一题不写并拒绝早读。其余按照自己的方式安心练级,增强基础。

CET

CET-4 652

CET-6 569

个人觉得CET-4和CET-6的阅读部分就是和高考五五开的样子,不需要多准备多少,直接上手模拟题和真题训练手感即可。所以选择了裸考,逃)

不过听力是四六级难度相较高考难度提升较大,应该需要平时坚持训练听力基础然后考前做半个月题就差不多了。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2017年 96.5分 全国三等奖

2018年 98分 全国三等奖

这个比赛我只是水水,没进行应试训练,对我而言除了评奖学金之外就没什么实际价值。可以当作自己阶段训练的一种检测吧。

TOFEL(托福)

Reading 29 Listening 25 Writting 23 Speaking 24 Total 101

总开销100元不到的几本书,没报班。最窒息的是那些书我也没用到。所以下次谁再和我说这个有钱人才能考我跟他急,就算托福涨价也不到两千,这年头考驾照都不止这个价钱了吧!建议根据自己薄弱的单项报班,什么大班制我是不推荐的。对于中国考生,基本上就是口语和写作需要辅导,另外两项直接做TPO就行。

阅读部分其实难度不大,把六级词汇背完就八九不离十。大部分题目很少有思考的难度,刷TPO 20-54即可。

听力难度比较大,主要是只能听一遍,而且内容涵盖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等学科,专业名词也多。这个时候一方面需要听力基础高,能很快的解码出对应词汇,还要能一遍听一遍做摘要,甚至对于那些专业名词要迅速根据发音转化为逻辑的词根组合然后猜词。可以使用新闻作为平时训练材料。

写作据说是写满600词就能满分,大雾)。不过我从没练过,和裸考没区别。其中材料作文拿了Good,这部分其实好拿分,重点还是听力要训练好,听的时候迅速把关键词记下来,反正材料作文约等于根据听力驳斥阅读。那么阅读文本给定,只要把听到的文本替换进去即可,官方要求165-215词,怼个300词肯定内容就丰满了,拿good应该是轻松。

口语:另一个裸考项目,考到24算是人品好,不谈。

Epilogue

曾经我也是觉得英语好难,学不下去,约莫是四年级的时候,我的英语水平曾经是班级里的倒数,可也就是一些机缘巧合,我开始一步步的反向思考,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事实证明这至少还是可行的,而且我必须要感谢互联网给我的信息来源,如果我晚出生几年或许我就会错过太多东西了。学到如今,我终于可以说,不用再为了什么狗屁应试学英语了!这句话我等了十二年。可是回想起来,其实我从高二开始拒绝做语法笔记,拒绝人云亦云的背List,按部就班读课本开始,我可能就已经摆脱了那畸形的桎梏了吧。

如果你也坚持看到这里,把我这一时兴起的满纸荒唐言读完。我只想说:无论你现在是处于什么状态,你都应当坚持学习,无论是何种知识,获取他们都是人类的本能。你只需要避免的就是空有目标而简单从众从而丧失高阶思考的欲望。在走路之前,先看看路可以怎么走。